電機轉速和扭矩(轉矩)計算公式
含義: 1kg=9.8N 1千克的物體受到地球的吸引力是9.8牛頓 。
含義: 9.8N·m 推力點垂直作用在離磨盤中心1米的位置上的力為了9.8N。
轉速公式:n=60f/P
(n=轉速,f=電源頻率,P=磁極對數)
扭矩公式:T=9550P/n
T是扭矩,單位N·m
P是輸出功率,單位KW
n是電機轉速,單位r/min
扭矩公式:T=973P/n
T是扭矩,單位Kg·m
P是輸出功率,單位KW
n是電機轉速,單位r/min
形象的比喻:
功率與扭矩哪一項*能具體代表車輛性能?有人說:起步靠扭矩,加速靠功率,也有人說:功率大代表極速高,扭矩大代表加速好,其實這些都是片面的錯誤解釋,其實車輛的前進一定是靠發(fā)動機所發(fā)揮的扭力,所謂的「扭力」在物理學上應稱為「扭矩」,因為以訛傳訛的結果,大家都說成「扭力」,也就從此流傳下來,為導正視聽,我們以下皆稱為「扭矩」。
扭矩的觀念從小學時候的「杠桿原理」就說明過了,定義是「垂直方向的力乘上與旋轉中心的距離」,公制單位為牛頓-米(N-m),除以重力加速度 9.8m/sec2之后,單位可換算成國人熟悉的公斤-米(kg-m)。英制單位則為磅-呎(lb-ft),在美國的車型錄上較為常見,若要轉換成公制,只要將lb-ft的數字除以7.22即可。汽車驅動力的計算方式:將扭矩除以車輪半徑即可由發(fā)動機功率-扭矩輸出曲線圖可發(fā)現,在每一個轉速下都有一個相對的扭矩數值,這些數值要如何轉換成實際推動汽車的力量呢?答案很簡單,就是「除以一???長度」,便可獲得「力」的數據。舉例而言,一部1.6升的發(fā)動機大約可發(fā)揮15.0kg-m的*大扭矩,此時若直接連上185/ 60R14尺寸的輪胎,半徑約為41公分,則經由車輪所發(fā)揮的推進力量為15/0.41=36.6公斤的力量(事實上公斤并不是力量的單位,而是重量的單位,須乘以重力加速度9.8m/sec2才是力的標準單位「牛頓」)。
36公斤的力量怎么推動一公噸的車重呢?而且動輒數千轉的發(fā)動機轉速更不可能恰好成為輪胎轉速,否則車子不就飛起來了?幸好聰明的人類發(fā)明了「齒輪」,利用不同大小的齒輪相連搭配,可以將旋轉的速度降低,同時將扭矩放大。由于齒輪的圓周比就是半徑比,因此從小齒輪傳遞動力至大齒輪時,轉動的速度降低的比率以及扭矩放大的倍數,都恰好等于兩齒輪的齒數比例,這個比例就是所謂的「齒輪比」。
舉例說明,以小齒輪帶動大齒輪,假設小齒輪的齒數為15齒,大齒輪的齒數為45齒。當小齒輪以3000rpm的轉速旋轉,而扭矩為20kg-m時,傳遞至大齒輪的轉速便降低了1/3,變成1000rpm;但是扭矩反而放大三倍,成為60kg-m。這就是發(fā)動機扭矩經由變速箱可降低轉速并放大扭矩的基本原理。
在汽車上,發(fā)動機輸出至輪胎為止共經過兩次扭矩的放大,**次由變速箱的檔位作用而產生,**次則導因于*終齒輪比(或稱*終傳動比)。扭矩的總放大倍率就是變速箱齒比與*終齒輪比的相乘倍數。舉例來說,手排的一檔齒輪比為3.250,*終齒輪比為4.058,而發(fā)動機的*大扭矩為14.6kgm/5500rpm,于是我們可以算出**檔的*大扭矩經過放大后為14.6×3.250×4.058=192.55kgm,比原發(fā)動機放大了13倍。此時再除以輪胎半徑約0.41m,即可獲得推力約為470公斤。然而上述的數值并不是實際的推力,畢竟機械傳輸的過程中必定有磨耗損失,因此必須將機械效率的因素考慮在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