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暑即為“小熱”,意思是此時雖然已經能夠感受到天氣的炎熱,但是并未達到一年內*熱,小暑只是炎炎夏日的開始。俗話說:“熱在三伏”。三伏天,出現在小暑與處暑之間,是一年中氣溫*高且又潮濕、悶熱的時段。季風氣候是我國氣候的主要特點,季風氣候是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的混合型,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的影響,高溫潮濕多雨。
小暑開始進入伏天,“入伏”后空氣濕度增大,造成三伏天濕度高原因是,三伏天吹東南風,而東南方是太平洋和印度洋,空氣潮濕,海風的潮濕造成了三伏天濕度大。三伏天”高溫、高濕”是我國南方地區(qū)的氣候特點,北方地區(qū)“高溫、干燥”。小暑為小熱,還不十分熱,到了大暑才是一年中*熱的時候。小暑節(jié)氣后,大地少有涼風,而且吹的風還會帶著熱浪。季風氣候是我國氣候的主要特點,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的影響,我國多地高溫潮濕多雨。中國南方各地也進入雷暴*多的時節(jié),常伴隨著大風、暴雨。熱帶氣旋活動頻繁,登陸我國的熱帶氣旋開始增多。總之,小暑節(jié)氣的氣候特點是天氣炎熱,雷暴增多。
小暑后,華南、西南、青藏高原處于來自印度洋和中國南海的西南季風雨季中;而長江中下游地區(qū)則一般為副熱帶高壓控制下的高溫少雨天氣。也有的年份,小暑前后北方冷空氣勢力仍較強,在長江中下游地區(qū)與南方暖空氣勢均力敵,出現鋒面雷雨。小暑時節(jié)的雷雨常是倒黃梅的天氣信息,預兆雨帶還會在長江中下游維持一段時間。
民間小暑有“食新”、“吃餃子”、“吃炒面”等習俗。此外,在農歷的六月初六這天,民間有曬書畫、衣物的習俗。據說此日晾曬后,可以避免被蟲蛀,所以有“六月六,曬紅綠”的說法
在過去,我國南方民間有小暑“食新”的習俗,“食新”是將新打的米、麥等磨成粉,制成各種面餅、面條,鄰居鄉(xiāng)親分享來吃,表達對豐收的祈愿,同時這些新貨也要準備一份祭祀祖先,懇請保佑風調雨順。